【江高镇民间故事】伍观淇
江高镇民间故事伍观淇
伍观淇(1886-1952年)乳名熙泰,字庸伯,曾用名冠球,南浦村人。祖上是田耕人家,他六岁入私塾读书,勤奋好学,16岁考入两广高等学堂,后因涉嫌参加反清学潮,被学校除名。稍后,伍观淇考入广东将弁学堂。该校是清廷为了在两广创办新式陆军而设立的军官学校。招收学生十分严格,录取文武兼备人材。伍在将弁学堂,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将弁学堂创始人周善培先生1952年在北京曾对人言:伍观淇为第一好学生。
伍观淇毕业于将弁学堂后,以优等生资格被任为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三年后,伍自感学问本事肤浅,适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大学)在各省遴选人材,遂于1909年秋季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该校是清政府军咨府主办的一所培养高级军事指挥官的高等学府。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其时广东尚在袁世凯的爪牙龙济光的控制之下,因此,他未回家乡,而接受了陆军大学的聘请,留校任教官,执教三年余。
1916年秋,他断然辞去教官职务,原因是:一、由于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其党羽策动在京城文武官员联名上书劝进,他正义凛然,不肯阿附,拒不签名,唯有洁身引退;二、是作为军人,目睹旧的军阀被打倒了新的军阀又举起,老百姓被无休止地陷于割据和战乱之中。他对年轻时信奉的“强兵救国”理念产生动摇,便决定用五年时间专心读书,解决自身思想上的迷惘。从1916年至1921年夏,长达五年间,他接触了佛学、道学、洋教、马列主义等。最后,归落于儒学。儒学成为他终身学习、研究的学问,视之为立身之本。
1921年仲夏,伍观淇在北方逗留了十载后,挈眷回到了故乡广东。将弁学堂的同学广州军警督察处处长叶举邀请伍观淇出任督察处总参议之职,协助整顿广州治安。当时来粤之滇、桂、湘、豫各军上兵,良莠不齐。在广州违法乱纪滋扰民众之事不断发生,他亲自率领士兵巡逻街市,大力整肃,取得较好效果。后来他看到陈炯明一步步背叛孙中山先生,在省城停留不久,便辞职回到家乡南浦村。
回到禺北,立即着手帮助地方平息械斗和肃清盗匪,当时禺北村乡常有械斗,盗贼四起。他首先在高塘圩办起一间民用养成所,各乡村挑选有文化的青年参加训练,培养一支乡民的武装力量,去对付有枪的匪盗,果然收到良好效果,匪盗纷纷缴枪自首。伍观淇还在本乡创慎修学校。当时禺北、花县一带尚未有学校、邻乡子弟纷纷前来就读。又复办习艺所,收容地痞流氓和无业游民,授以技艺及农作,使其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不致辞为害社会。伍观淇历任禺北区公所委员及乡事调解委员会主任,排解乡里纠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伍观淇与同学李济深友情甚厚,李以师礼待之。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的李济深特邀伍观淇出任司令部少将总参议兼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负责处理司令部公文事务。从1926年秋季起,经李济深推荐,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伍观淇为广东省府委员,并先后兼任广东省筹赈处处长、广东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所长、广东警卫队编练委员会主席。1828年,李济深入京期间,由伍代理广东省政府主席,至李回为止。1929年陈铭枢接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与李北上会蒋介石,途中在香港因足部受伤留医,他又代理省政府主席,直至1930年陈回任始行交卸才退出政坛。1936年伍的陆军大学同学黄慕松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黄亲下南浦村,邀请伍出来相助。伍再度返回省城,任新成立的广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至抗战爆发,广州沦陷。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全民抗战。广东成立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由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任主任委员,伍观淇先生被任命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二区统率委员,负责领导番禺、花县、从化、增城、三水等地区的民众抗日武装。伍观淇估计日军占领广州后,必定北上打通粤汉线,而江高一带流溪河是日军必经之路。因此,对在流溪河沿岸打一场阻击战早就作好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1938年10月11日,日军侵略军在惠州澳头登陆,我守军115师毫无准备,日军轻易占领阵地后,继续向北进攻。大敌当前,广东省军政当局惊惶失措,纷纷从广州撤退,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直捣广州。10月21日中午12时,伍观淇在紧急关头,从广州东山农村合作委员会乘汽车撤退,返回高塘圩十八社公所。当天下午2时,日军先头部队从龙眼洞入侵广州,广州沦陷。大敌当前,伍观淇临危不惧,刚刚抵达高塘圩十八社公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各乡抗日自卫队骨干和社会各界人士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和战斗部署,号召民众抗日自卫队员和全体民众,立即紧急动员起来,发扬三元里抗英精神,坚决同日军决战到底,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命令各民众抗日自卫大队或中队立即组织队伍到指定地点布防。于是、禺北、花县数千自卫队员开赴流溪河北岸,筑起东起竹料,西至南岗口和地利窑,全长达三十多里的坚固长城,随时准备抗击日军。1938年10月23日,即广州沦陷第三天,气焰嚣张的日军在占领了广州北郊的石井兵工厂和夏茅兵房后,派出一个小分队来到流溪河南岸唐阁渡口,企图强行渡河,向北进攻,被我早已严阵以待的民众自卫队迎头痛击,江高阻击战正式打响。接着,日军从高增、人和桥至江村高塘全面发动进攻。在战斗中,伍观淇一直亲临前线,在江村铁桥边的炮楼和十八社公所指挥战斗。
战斗持续了11天,当日军采用迁回战术,从广从公路北上,经从化太平场渡过流溪河,企图包围我抗日自卫团,江村、高塘不少民房中弹着火时,伍观淇先生仍在前线指挥,一面令队员继续阻击正面敌人,一面部署队伍后撤,直到日军冲入江村圩放火烧屋时,他才向北撤退。“江高之役”,击沉敌方汽艇、橡皮艇三十多艘,击伤敌机一架、打死打伤日军二百多人;我民众抗日自卫队员有牺牲61人,38名队员受伤,为广东抗战史写上光荣一页。史学家认为,在短短几天内,动员几千个农民集合起来,奔赴流溪河北岸抗击日军,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对敌作战,这完全是当年三元里抗英斗争,抗击外侮精神的再次体现。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在韶关举行的军事检讨会上,严厉批评了余汉谋放弃广州的失职行为,高度评价伍观淇率领禺北、花县人民在流溪河沿岸英勇抗击日军的民族精神。这场战斗受到最高统帅部的明令嘉奖,并派大员到根据地开会慰劳,向伍观淇颁发“卫国干城”勋章及奖金。
“江高之役”结束后,伍观淇率领抗日游击队后撤到三水、四会后方根据地,部队先改编为第四战区第二游击队;后又改为第七战区第四游击挺进纵队,均由伍观淇任司令员,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伍观淇率领抗日队伍转战于番禺、增城、从化、花县、清远、三水等地,与日、伪军展开大小战斗三百多次,其中著名的有赤、白泥之役、良田之役、鱼窝头之役、清远之役等战役,生擒敌伪官兵30多名,消灭敌伪军二千多人。缴获各种大小战利品一大批,多次受到中央军委会和战区司令部的嘉奖表扬。
抗战结束,伍观淇率领抗日队伍重返禺北地区,所属部队除一部分编入地方治安团队外,其余大部分奉令遣散,解甲归田。伍观淇本人对当局委派的要职坚辞不受,仍热心乡梓初衷不改。1946年,番禺县参议会成立,伍观洪德高望重,被选为参议长,后来,成立禺北建设委员会,伍观洪被选为主任委员,从事地方建设事业,对禺北一带的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治安、交通、教育等方面贡献很大。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在广州解放前后,伍观淇布置所属队伍,于解放军未到蒋军尽撤期间,维持地方治安秩序,并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将所存枪支弹药全数缴交人民政府。伍观淇自己留在广州番禺学宫住所等候消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通过中央统战部,邀请伍观淇进北京共商国事。伍观淇由广州市委统战部交际处处长陪同到达北京,因工作一时未作安排,暂寓居李济深家中。闲居中,伍观淇应梁漱溟、黄良庸诸友请求,讲解《大学》《论语》《孟子》各书,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伍观淇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文史专员。
1952 年冬,伍观淇因胃病恶化,引起全身衰竭谢世,终年67岁。葬于北京东郊。
审定:陈政华
编辑:陈梦莹
来源:《江高镇地方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